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并深刻影响各个领域,如何高效利用这些前沿技术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警惕并规避相关技术可能带来的挑战与风险,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核心议题。
日前,我院副教授刘芳在《外语电化教学》期刊上,发表题为《为什么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批判性思维愈发重要?》的学术论文,并在过去半个月里三次受邀在不同会议上就“人工智能、学科教育、批判性思维相融合”这一主题作学术报告。
3月25日至28日,全国工程技术学科批判性思维课程组、广西本科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综合秘书处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学科结合课程”的交流会。3月26日,刘芳作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工程教育与批判性思维之耦合》的主旨报告。报告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24版)的毕业要求达成度问卷调查结果及相关文献研究,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批判性思维与工程教育三者之间的协同机制,阐述了这三大要素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育人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整合路径。
3月27日,刘芳受我院大学英语一部邀请,进行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思辨性英语教学》的专题报告。报告围绕六个核心议题,解析了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批判性思维有机结合,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教学案例,刘芳具体展示了这一融合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教学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培养中的应用。
4月4日至6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课程与教材建设委员会以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数字出版传媒专业委员会主办的“AI时代的大学外语教学:理念与实施”学术研讨会举行。在4月5日第四分论坛中,刘芳作题为《谨防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生成“十宗罪”》的学术报告,并担任该分论坛的点评专家。该报告基于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可能引发的十大问题,包括信息超载、信息茧房、偏见与歧视的传播、虚假及低质量信息的生成、伦理道德争议、对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的影响、学习深度与广度的削弱、主体性的减少、创新能力的抑制以及认知发展的阻碍等。

据悉,刘芳从事批判性思维教育与研究多年,现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分指导委员会(筹)理事、《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通讯》副主编及《批判性思维教育研究》特邀编辑等职。